随着失眠问题日益普遍,助眠产品市场应运而生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“睡眠经济”体系。在这个市场中,行业巨头纷纷加入,创业者络绎不绝,各式各样的助眠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那么,这些助眠产品究竟如何?它们真的能帮助我们改善睡眠吗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。
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.2%,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助眠产品的帮助,从床品、眼罩、耳塞到药物辅助,睡眠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,并向着“高端化”发展。
调查结果显示,90后、95后、00后等年轻人群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。69.3%的年轻人表示晚上11点后才入睡,34.8%的年轻人入睡时间超过半小时。这些年轻人正是助眠产品消费的主力军。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《2019-2020线上睡眠消费报告》显示,“95后”用户睡眠消费成交额增长最快,他们更多是出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需求进行睡眠消费。天猫数据显示,去年“双11”期间,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174%,00后增长达434%。
如今,助眠产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床品范畴,褪黑素、蒸汽眼罩、助眠乳胶枕、专用耳塞、助眠喷雾等产品备受市场认可。在电商平台上,这些助眠产品十分热销,一些产品在预售阶段就能吸引数万人下单。
睡眠市场的繁荣催生了“黑科技”的出现
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市场,众多创业者纷纷加入。据数据显示,目前市场上带有“睡眠”“智能睡眠产品”“睡眠助手”标签的企业超过200家,其中超过一半成立于2015年之后。
与此同时,国内外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大在睡眠市场的投入:诺基亚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Withings;苹果收购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;蒙牛、旺旺、娃哈哈、可口可乐等企业推出助眠饮品……睡眠产业的生意越做越大。
据预测,今年我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,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万亿元。睡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,产品种类繁多。各类睡眠保健品、智能硬件和睡眠服务层出不穷。近期,市场上还涌现出助眠机器人、助眠仪、助眠灯等新产品。
“成年人睡不着,可以有玩具,但缺乏好的产品辅助睡眠。助眠机器人能满足成年人新鲜感和灵魂的缺失感,帮助他们快速入睡。”在国内首先发布人工智能睡眠机器人的众德智能创始人贾相晟表示,睡眠机器人是成年人的“摇篮”。
近年来,睡眠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,价格也越来越昂贵。以市面上常见的助眠仪为例,价格从100多元到数千元乃至万元不等。然而,高昂的价格并未阻挡消费者的热情,不少睡眠产品在各平台上的销量都已破万。
睡眠产品真的能让人睡好吗?这个问题让很多人产生疑问。
去年以来,国内多家饮料品牌推出“助眠饮料”,采用社交新零售方式进行推广。但据一些消费者反映,饮用助眠饮料后并未感受到明显的效果。
在助眠仪领域,一款备受好评的进口助眠仪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。据商家宣传,该产品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,可以改善失眠、焦虑、抑郁。但一些消费者体验后表示,该产品对入睡没有明显帮助。
北京高新医院研究睡眠领域的主任医生徐杰表示,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,如睡眠仪、睡眠喷雾、睡眠眼罩等,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,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。
在药物治疗方面,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、褪黑素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。
徐杰提醒,失眠的原因复杂,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失眠。出现失眠问题,建议就医。
以上就是关于睡眠产品背后的失眠问题的介绍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